-一些原来的飞地就近找到“归属”后,会带来哪些变化?
-如何让原来的飞地尽早融入划入区的整体发展蓝图?
就在昨天,记者偶尔听到天河区建区20周年纪念活动要找天河的先进人物发言,其中之一是杨箕村党委书记、杨箕企业集团董事长张建好,记者猛问一句:在东山区的杨箕村关天河区什么事?引来一片“讪笑”。
记者已在广州住了九个年头,上班地离杨箕村也不远,从来“直把杨箕归东山”。
又有好事者再“逗”记者:那你说登峰街是哪个区的?记者又是脱口而出:“越秀区的呗。”看着对方“奸奸”的笑,记者赶紧改口:“白云区的?!”结果被一顿“暴打”。
然而一回报社,记者刚刚被灌输“杨箕、登峰是天河的‘飞地’”的知识又被颠覆了:以后他们同属越秀区。
这一次被批准的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让老城区里的“飞地”管理终于消失了。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的广州城市发展就像“摊大饼”,发展到哪算哪,于是产生了不少“飞地”现象,给行政管理及居民办事带来很多不便。登峰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到天河区政府办事都有“山长水远”的感觉。更为麻烦的是,除了街道居民,很少会有人知道登峰街属于天河区,产生不少误会。
广州市在几年前就开始了进行“飞地”管理的调整,白云区原来有一个“飞地”大坦沙在珠江上,管理经常是鞭长莫及,后来就把大坦沙划归荔湾区。理顺后的大坦沙变成了荔湾区桥中街,这几年有很大的发展。
没有了“飞地”,没有了行政区域上的距离感,没有了所属区划的混乱,如何让这些不再是“飞地”的地方走上新台阶,成了新区的新课题。一位规划专家指出,结束了“飞地”时代,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城市规划走向现代理念的标志之一。本报记者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