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场一夜转场成功,广州抢占了新一轮腾飞的先机;大学城奇迹般崛起,破解了人才不足的难题;申亚成功,展开了2010年更美好家园的蓝图;日系汽车三大巨头齐聚,广州成为国内汽车工业重要基地的大局已定;泛珠三角合作全面启动,“香港城”开到了家门口……2004,广州走过了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有太多的精彩瞬间让我们惊喜让我们震撼,它们不仅记录了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更为广州未来的腾飞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蓝色畅想·机场
精彩瞬间
一夜转场成功创造航空史奇迹
今年8月5日,经过4年建设、三次大规模的市民转场演练,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奇迹般地实现了一夜之间一次转场成功,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旅客吞吐量增长4成,航空货运增长2成……开通仅数月,新机场这个新引擎,已经显示出强大的动力,奏响了一曲对广州经济腾飞的蓝色畅想。
深远影响
抢占先机广州发展如虎添翼
而新机场的启用对于整个广州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新机场多功能、大吞吐量的特点令广州在华南区域中抢占了重要而关键的先机,新机场从开通到完成百日磨合期,已经显示出其勃勃的生机:截至11月30日,今年白云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已经达到1867万人次,与去年相比增长达40%左右。短短的3个多月,白云机场代理服务的外国航空公司就新增了4个;新增开了法兰克福、莫斯科、底特律等6条国际国内航线。此外,还引进了除南航以外的第二家基地航空公司———深圳航空公司,形成了强劲的发展态势。预计今年年底旅客吞吐量将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到明年,将有可能突破2500万人次大关,提前达到设计的2010年的业务处理量。
货如轮转
货运巨头抢滩广州
此外,一直被硬件制约的航空货运同样增幅惊人。1~11月货物运量57万吨,与去年相比增长20%。
众多知名跨国货运代理企业纷纷抢滩广州,汉莎全货运航空公司开通广州-法兰克福的货运航班后,MSAS(英国空运)、DHL丹莎海空货运、U-FREIGHTGROUP(联邦空运)、EI(康捷空)等也将货运业务部分从香港分流到广州。汉莎全货运航空公司自11月1日开通的每周3班广州往返法兰克福的货运航班连续爆满,广州企业的货物到欧洲比以前缩短了3小时。
路通财通
出行更顺费用更少
新机场虽然路程远了,但交通却更为便利,而航空公司竞争的加剧还让广州市民享受更低的航空票价。近期,内环路、环城高速已经与机场高速打通,驱车到新机场一般只需40分钟的车程,很少会塞车。而老机场以前在市区内,一堵就是一两个小时的滋味相信人人都不会忘记。
同时,引进新航空公司加盟令广州的机票更加便宜了。如深圳航空公司进驻广州后,立即在所开的航线上公布5折优惠的政策。而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进入令广州到美国的机票创下5000元左右的新低。
地缘优势
花都白云比翼齐飞
新机场开通,占尽地缘优势的花都区成为最大的得益者。拥有地域的优势,不少大型的航空公司、货运企业、代理公司纷纷落户花都,新机场效应成为了花都楼价的强劲助推器。来自广州甚至香港的大地产集团更是纷纷进驻花都,花都房地产板块成为广州市城区中最瞩目的新热点。
白云区借旧机场搬迁之机也面临着崭新的发展机遇。原白云机场所在地将崛起的规划总面积为12.82平方公里的白云新城,将成为广州都市区北部组团的心脏、新经济文化中心、带动北部发展的“火车头”。花都白云两大板块借新旧机场的交替比翼齐飞,成为广州发展的又一新增长点。
2.火红激情·申亚
精彩瞬间
相约2010办一场盈利的亚运会
2004年7月1日,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法赫德·萨巴赫先生在多哈举行的第23届亚奥理事会全体代表大会上宣布:广州获得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举办权。成功申办亚运会,为申亚的日子里无数广州市民的火红激情,画上了一个最耀眼的句号。申亚成功后,袁伟民认为,凭广东的经济实力,以广州人的经济头脑,再配合有效的运作方式,2010年的亚运会完全有可能成为盈利的亚运会。
深远影响
从零开始让广州市民得实惠
广州成功申办亚运会的积极意义远远超出体育范畴。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认为,广州2010年亚运会对促进广东省、广州市加快现代化建设,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提升广东省、广州市乃至中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申亚成功之际激动地承诺:“现在要从零开始,2010年前,广州将建设得更美丽,让广州的市民得实惠。”
加大投入
基础建设商机无限
从现在到2010年,广州将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以全新的姿态迎接2010年亚运会。广州将加大在场馆建设、亚运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并积极推动包括新机场二期工程、地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投资总量将给商家及市民带来无限商机,预计到2010年,全市GDP达到766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25万亿元。
按照计划,广州将在2010年完成“大变”工程,未来6年将进一步推进“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在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进一步努力,并在城区实施“退二进三”战略,达不到环保要求的第二产业要逐步退出中心城区,同时在城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绿色希望·大学城
精彩瞬间
崛起承载大都市底气的智慧之城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然而也面临着人才不足的问题。2004年9月,数万建设者历经19个月,建成了一座承载着广东未来发展希望和广州“大都市底气”的“智慧之城”,广州大学城奇迹般地崛起,首批3万多名大学生和4000名教师顺利入城。
深远影响
突破瓶颈高校毛入学率近20%
大学城的建设破解了广东高校数量少、学校规模小、招生数量少的难题,翻开了广东、广州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
今年,得益于大学城的启用,各高校都突破办学条件的瓶颈大幅扩招,广东省高校毛入学率前所未有地接近20%。2003年,广东省有在校大学生约60万人,其中广州约20万人,而大学城全部建成后,可以再增加20多万大学生。有了大学城,才能确保2010年广东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0%、2020年达到50%,为广东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结构优化
培养广州急需的专才
大学城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学校面积和学生人数的扩张,高等教育结构上的优化发展是一种更大的进步:在各高校今年第一批进入大学城的院系中,大多数是一些与现代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新兴学科。比如中大的工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以及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软件学院,华工的计算机软件学院、电子商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都是以广州、广东经济发展需要为前提而设立,为广州、广东经济培养新兴行业的热门“专才”。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曾说,这是“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底气所在”。
推动南拓
优美景观成旅游新宠
作为广州规划中的南拓轴上的重要节点,大学城推动了城市的南拓发展。大学城一期工程顺利完成,使“科学城-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开发区-南沙港”的南拓轴基本成形。同时,大学城优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之逐渐成为广州旅游的新热点。(策划/关雅文 撰文/记者吕继尚、陈穗华、倪明、黄涛、苏婉波、徐海星、骆建基、汤新颖、植文秀、杨敏通讯员戚耀明、王咏春、康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