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中午12时—24日上午8时,20小时内,记者在京九线抢险腹地遭遇一场特殊的游历。
火车险区“蜗行”慢过骑车
要进入京九线抢险地段,几乎唯一的途径便是在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搭乘运送石料的“支前列车”。仙塘货运小站是此次京九铁路抢修临时指挥部所在地,车辆调度、抢修人员轮休、后勤保障都在这里。
23日中午12时,记者赶到仙塘站,工作人员直言,进入险区送片石的火车没有固定的发车时间,只能根据各抢修点需要制定几小时的调度计划,而前列火车刚刚发出。经过两个小时的漫长等待,记者终于踏上出发的货列。
进险区难,出险区更难!等到晚上21时,记者想要返程,却一直等到凌晨2时30分,记者才坐上车,但仅开了20分钟,向前磨蹭了1.5公里就停了下来。直到凌晨5时30分,列车晃了两下,开始缓缓启动。
进出京九线抢修现场着实艰难,“支前列车”上感受的速度也同样让人难忘。
从仙塘火车站出发到义合车站,轨道距离17公里,这列火车居然耗时1小时。让人吃惊的是,在义合站附近处通行速度只允许为5公里/小时,简直就像“蜗行”。
在义合站临时停车后,火车继续前进的速度更让人有点无法忍受。9公里的路程,差不多用了1个小时,同骑自行车没什么差别。列车当时停靠的位置,正是第二天早上5时30分启动的几乎同一地点。回到9公里外的义合车站,将近用了1个半小时。
宾馆“嫌”工人身上脏
在抢险的腹地游历,“支前列车”上的体验让记者长了见识,行走在京九线上遭遇的一大群铁军让人感受到的则是感动。
20日14时第一个险情出现,200名从河源临时抽调的工人投入战斗,鏖战一夜后,立即赶赴下一个抢险现场;21日晚,奉命修复乌泥围隧道外侧泥石流坍塌任务的惠州设备队员,从当晚开始装车一直忙到22日上午10时才出发,23日零时设备卸到工地,马上开始连夜作业,一直干到23日中午清理干净路面塌方及周边清理共6000多方后才告一段落,熬住两天两夜没合眼……
5000名奋战在一线的铁路大军中,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工人们没有任何怨言,但不能洗澡没法换衣却让他们叫苦不迭。仙塘火车站内一溜的绿皮硬座车是抢修人员休息时的临时住所,车上闷热、蚊多、没水洗澡,工人们回去后只能倒头就睡。中铁一局领导为了改善作业人员的条件,到河源市区为工人们包下了一家宾馆,结果只过了一夜对方就表示,出再高价钱也不做这单生意了。因为这些工人味道太大,浑身泥水太多,弄得房间难以打扫。好多工人这几天都熬着,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吃饭也是件头疼事。记者采访完回到肇庆工务段时已是20时左右,工人们已经干了一天,只吃了一顿饭。21时,盒饭还没取回。这支队伍已经把剩余的7个车厢卸空5个,后面两节车厢没有对准滑坡口,必须要将车前移两个车位。一声令下,两百条饿着肚子的汉子一起铆足了劲上前推车,齐声的吆喝回荡在夜空中,震撼人心。“饭没吃,活还是要抓紧赶,抢险耽误不起。”49岁的王铁流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和记者聊着……
本报记者 吴江
(日京/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