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城广场建筑工地基坑坍塌事故失踪者搜寻工作昨天传出新消息,由于从现场疏散出来的人员中有一名湖南妇女下落不明,不排除也被埋在废墟中,令失踪者人数增至3人,即张俊书、张宇父子和该名妇女,搜救人员全力展开搜救行动。下午5时36分,12岁男孩张宇的遗体终于被从废墟中抬出。今晨零时54分,张俊书的遗体被发现,1时41分,遗体被挖出。消防人员仍在继续搜救另1名失踪者。
昨天,住在196号海运宿舍楼的郑先生向记者透露,基坑坍塌发生前1个多小时,居民们曾发现楼前的马路上出现两条约两三米长的大裂缝,最宽处足可塞进一个拳头。居民们称,当时恰好工地有4个“领导”在视察,听了他们的反映,“领导”只是让当时停在路面上的一辆重型起重机开离该路段,未见采取其他措施。
据该楼一位住户称,去年八九月份,该段路面就出现过裂缝,工地当时在裂缝口灌了水泥。“这有什么用呢,天热一晒水泥就裂开了,裂缝继续张着。”
江西籍的陈生是工地上的木工,当日中午下班回到工地一侧吃中饭的他因为没呆在工棚里,躲过了一劫。他告诉记者,事发前一天下午,他就发现护墙的底部有些裂痕,但不是很宽,他当时也没在意。
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该施工工地原是9层高的海珠区文化中心,该楼于1990年左右建成,2002年拆建后一直挖挖停停,前后换了三四家发展商闲置着,长久日晒雨淋,已相当危险。
海员宿舍的住户冯伯告诉记者,4年来,楼里经常会随着工地的开工隐隐震动。就在前几个月,他们家的地板上还裂开了一条相当大的缝。他气愤地说:“挖地基都挖到路下面去了,能不塌吗?”(记者 梁健中 王华平 张琳 张小奋 实习生 饶玉婷 霍大伟 张文礼)
南方都市报的相关报道:
坍塌原因初步查明:甲方负责人责任重大!
记者从广州市安监局获悉,21日中午发生的海珠城广场深基坑坍塌事故原因已初步查明,在南边坑顶施工地下室造成严重超载为事故的直接导火索,而工程长期以来违规建设则是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
该工程项目名为“海珠城广场”,建设单位(简称“甲方”)是广州市南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基础施工单位是广东省机施公司;工程设计单位是广州市承总设计院。据有关方面称,工程从设计方案开始就有问题,施工方还多次无视安全警告,“甲方负责人责任重大!”
专家们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对事故工程东边的地铁进行保护,应尽快回填砼反压,确保地铁运行安全;另外对南边西段的住宅楼段的边坡也应回填砼加速反压,以稳定坡体,尽量稳住住宅楼再进行修复处理。同时,对周边道路和一定范围内的房屋进行监测。对抢险基坑的施工要合理安排,抢险施工荷载要进行控制,以确保其它各边的坡体安全。
另外,根据市领导指示,由市建委、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总工会、市质监站、海珠区建设局、海珠区安监局等单位已成立事故调查组对“7·21”事故展开调查,对整个事故开展调查,尽快形成事故调查报告报请市政府审批。
■塌方六大原因
经广州市建设科技委办公室等单位在现场观察和对设计、施工、监测的调查,对导致本基坑滑塌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1工程设计方案有问题
有部门宣称,早在上报施工设计方案时,广州市建委科技委就已经提出,基坑设计深度达16.2米,存在五大安全隐患,并提出方案要求调整,但是甲方全部拒绝不肯整改,反而开始无证施工。此后市建委多次发出安全警告,连施工企业都提出五次以上的安全警告,但是甲方一直无视这些警告,“甲方负责人责任重大!”
2基坑东段严重超载
事故发生前两天,在南边坑顶因施工地下室,造成东段超载达140吨,成为基坑滑坡的直接导火线。
3基坑开挖深度超“计划”
经调查,本基坑原设计深度只有16.2米,而实际开挖深度为20.3米,超深4.1米,造成原支护桩成为吊脚桩,尽管后来设计有所变更,但对已施工的支护桩和锚索等构件已无法调整,这成为事故发生隐患。
4远超施工安全时限
基坑南边地层向坑里倾斜,并存在软弱透水夹层,随着开挖深度增大,导致深部滑动。本来临时支护安全期限为一年,但施工时间长达2年9个月,基坑暴露时间大大加长,导致开挖地层的软化渗透水和已施工构件的锈蚀和锚索预应力损失,强度降低,甚至失效。
5有滑坡前兆未予防范
而从施工纪要和现场监测结果分析,在基坑滑坡前已有明显预兆,但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更没有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也是导致事故的原因之一。
6长时间无证施工
基坑自2002年10月31日在未领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情况下开始施工,中间多次停工,直到2005年7月7日才由广州市建委发给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7月15日完成施工。可以说,历时2年9个月的时间内,这个工程几乎全部是在无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违规建设的,而且发生事故的基坑工程连一个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的监理单位也没有。(记者 谢冰 彭科 刘佳 綦伟 李拉 陈良军 通讯员 王宏山 陈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