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天然气广州今日点火投产 置换工作将分90个片区逐步推进
大学城海珠区2万户管道气用户年内先饮“头啖汤”
专题策划 廖卓斌 专题撰文 时报记者 刘谷华
今天上午,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将在金山大道南门天然气接收站点火试运行,标志着广州市正式开始进入天然气时代。
据了解,率先尝试“头啖汤”的将是大学城的2000多户居民和145家食堂酒楼等单位。按照煤气公司的置换计划,今年内将完成大学城、海珠区部分区域约2万户管道气用户的天然气置换工作。全市的天然气置换工作将按照“先易后难、先缓后快、先外围后中心区域、先新区后老城区”的策略分90个片区逐步推进。
据了解,总投资23亿元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是广东省LNG一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程于2005年3月31日开工。经过一年半的时间,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64公里外围高压管线、13个场站的建设任务,其中有3座接收门站——东门站、南门站、南沙门站;三座调压站——土华调压站、吉山调压站和东门站内的调压站,以及市内近100公里的中压燃气管网的延伸、改造。
按照计划,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公司第一供气年度将向广州市煤气公司供应天然气12.8万吨,以后逐年增加,至2010年稳定期为41.2万吨。届时,广州市区将有80多万户居民和近万家工商、公共福利、工业用户用上天然气。燃气管线总里程也将由目前的1900多公里增加到2000多公里。除了民用之外,天然气还将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能源站、发电和工业等领域。
澳洲天然气入穗,改写了广州的能源历史。回忆当年,广州人走过了烧木柴木炭、烧煤、再到液化气管道气的岁月,到如今开始享受天然气,实现了能源“四步曲”。时报记者借着此次澳洲天然气即将进入寻常百姓家,与老广州回顾当年广州人的“燃烧岁月”。
烧柴炭年代 有钱人家烧荷柴木炭熨斗最时髦
今年78岁的梁继昌老伯,退休前一直在广州市土产公司工作。据他介绍,当时柴店供应的木柴主要有5个种类,即荷柴、椆柴、槌柴、松柴及各类杂柴。价格也十分实惠,每50公斤只需2.5元左右。荷柴最受欢迎,因为它烧起来黑烟最少,而且荷柴成炭后能持续发热时间最长,因此手头宽裕的人家一般都选择购买荷柴,而平常市民则一般买便宜的松木柴、杂柴等。
梁伯笑着说:“当时大家都公认,能够‘烧荷柴食白米’就已经是最高级的享受了。”
正如梁伯所说,穷困的人家大多数都烧松木柴,白云山在当时就作出了不少贡献。家住三元里的陈阿婆告诉记者,当年4个子女每天中午放学后都必须上白云山打上一箩松柴才能回家吃饭,每个周末还要另加一箩松果、松针,因为这些东西容易引火。陈阿婆说,当时不仅是三元里村,附近瑶台、王圣堂、沙涌等方圆几公里的市民,很多家庭都会上白云山打柴。
梁伯说,烧柴的年代也有时髦,木炭熨斗就是其中一样。按照他描述,烫斗用钢铁制成,上部有盖可打开,内胆成拱形,只要放入木炭点燃后,等温度升高后即可用于烫熨衣服、裤脚。由于3斤木才能制成1斤炭,因此木炭的价格相对来说很贵,用木炭熨斗的基本都是一些有钱人家。因此,木炭熨斗可以说是当时的时髦货。
此外,当时市内的公共汽车、过江轮渡都曾经烧木炭来发动。梁伯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记者查阅《广州史志》也确实有此记录。原来建国初期,由于汽油紧缺,公交、轮船改烧了木炭。公共汽车就是在靠近司机位的车厢外挂上一个大炭炉,不但带有烟囱,而且启动的时候需要人手不停地摇动鼓风机。司机在开车过程中不但炎热难忍,而且每隔几个站还要记得往炭炉里加炭。
柴年代趣事
居民月头赶买优质柴
1954~1958年,根据货源变化情况,木柴控制供应办法经过了6次修改,定为居民1人户每月供应木柴15公斤,2人户22.5公斤,3人户以上要改烧煤,不能再烧柴。
到1960年后则改为凭票证牌价供应柴,至1984年共发出居民柴票550000户。为了买到优质的木柴,大多数居民纷纷赶在每个月的5日前就来购买,以免买到碎柴、湿柴等。
柴荒催生了“黄牛党”
柴票出现后,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柴。因此,当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柴票比钱还要值钱。因此,也催生了“柴票黄牛党”。
据梁伯介绍,一户普通人家每个月要烧柴50公斤以上。发放柴票限量供应后,部分居民家中出现柴荒现象。而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家庭成员长期在单位、学校搭食,家中也就烧不了那么多柴,因此有了多余的柴票。原来活跃在柴店门口专门帮顾客搬运柴的“担仔”就成了中介。
梁伯说,“担仔”低价甚至免费得到柴票后,就以一定的价格转手给有需要的人以赚取利润。但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不允许的,因此交易都在偷偷摸摸中进行。担仔也一般只挑“熟客”生意,陌生人问起都会十分谨慎。
为防偷柴放到床底下
陈阿婆表示,当时大户人家都有柴房,说得上是全家人的“弹药库”,而且还要派家人专门看守。普通人家就没有这些讲究,木柴、禾杆草基本都是堆在炉灶旁边。但是,随后大家住进宿舍,用上公共厨房后,就经常出现错拿了别家的木柴或者故意偷邻居柴火事情。因此,为了一根柴吵架的邻里纠纷不时出现。于是,大家开始把木柴各自拿回家,并放置在大床下面,到了要做饭时再拿出来。陈阿婆笑着说:“当时大家都习惯把木柴、米缸等等都放在床下,一起睡觉的。”
到了1957年,广州市政府推广用煤,1957年实行封山育林,木柴市场日渐削减。广州开始进入烧煤年代。
蜂窝煤年代 透煤炉三件宝:香鸡火钳大葵扇
据记载,广州最早烧煤源于西关一带。有老西关告诉记者,大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透煤炉”(即把煤炉点燃)。因为,煤烧着了才能烧开水冲壶靓茶和做早饭。所以当时家家户户门口、天井处,天刚亮就冒起缕缕白烟,满街都弥漫着呛人的烧煤味。
“透煤炉”也有诀窍
“女孩子还未上学念书,就要学会‘透煤炉’。”今年已经60多岁的陈好阿姨很自豪地说:“就像古时候女孩子必须会刺绣、织布一样。”好姨说,“透煤炉”有三件宝,就是香鸡(香燃烧后剩下的棍子)、火钳和大葵扇。“香鸡”是用来引火的;火钳的作用就是把煤夹进煤炉,并且把煤孔对齐,还可以疏通堵塞了的孔隙;大葵扇当然就是用来扇风的。虽然同样是煤,但是要快速点着原来也有秘诀。据好姨说,由于制作工艺的关系,原来一个煤的孔是上大下小的,因此要点燃的时候只要把煤倒转就很容易烧起来了。
据好姨介绍,在蜂窝煤出现之前,大家都是烧鸡蛋煤球的。而煤球基本上都是由煤店自己派人手工制作。具体做法是把煤粉、泥和水按照50%、25%、25%的比例全都倒在一个池子里,然后由两个人在池子两头用脚去踩,把所有材料充分混合,直到所有材料被踩成胶状后,再用人手捏成鸡蛋大小的煤球,搁在木板上烘干,然后就能出市。“当时一担煤只卖1.65元,够烧大半个月,相当现在一瓶煤气了。”好姨说。
蜂窝煤曾多次脱销
据了解,广州没有煤矿资源,市内用煤大都靠从外省或者国外进口。据广州市煤建公司有关人士介绍,尽管每年广州都千方百计地从各地转运煤源,但还是出现了多次几近脱销的局面。1950年,全市存煤不足一个月销量;1958年“全民大炼钢”消耗大量煤炭,存煤量从年初的20万余吨降至年末的3万余吨,仅仅再够烧10天,市内存煤接近空白;1988年年末存煤出现赤字,全年销大于进近8万余吨。为此,市煤建公司不得不组织人手挖地脚煤(即把曾经堆过煤粉的泥挖出来做成的煤,但质量差、难烧)和挪用代管煤勉强维持加工生产和市场供应。
煤年代趣事
煤厂工人 一年一丈布只买黑布
曾担任市煤建公司煤厂工作的邝家荣告诉记者,蜂窝煤普及后,广州市民用蜂窝煤煮饭做菜,蜂窝煤的需求更大。当时煤建厂下达任务,每台制煤机要完成每月生产600吨蜂窝煤的任务。
当时制煤机每分钟仅可以制作54~60个煤,因此需要一天24个小时不停地工作,机器的工作强度很大,一天下来制煤机上用来打煤孔的钢质冲针都要每两小时就换一次。“否则穿的煤孔太小了,就不能透火了。”荣叔解释。
荣叔介绍,当时制煤工人还要充当维修工人,每天连续三班工作还要维修机器,下班后整个人都是黑乎乎的。以至于当时工人每年只能领到一丈布料,他们都把这一丈布料都买了黑布了。
红山煤店 真名原来叫黑山煤店
提到买煤,大家必定会提起当年那闻名全国的红山煤店。这家位于机务段一个只有五六名职工的小店,就出过三位名人:“全国劳动模范”廖敬甜、杨锦洪和“全国商业劳动模范”马国铭。“一门三杰”还曾代表广州出席全国劳动模范“英雄会”,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当年红山煤店的主任杨锦洪老伯告诉记者,闻名全国的红山煤店原来的名字叫“黑山煤店”,名字是“文革”时改的。据介绍,黑山是当地的地名,现今环市西路、机务段一带仍然有这个地方。据回忆,多家煤店都在那时候改了名字,如恒安煤店改为人民煤店、合沅煤店改成建国煤店、同庆煤店要叫进步煤店等等。
发放煤票 生活用煤定量供应
广州市的煤市场供应一直在计划经济下组织货源。到1980年,居民、农民生活用煤全部实行凭票定量供应,每年发放1次煤票,煤票更是细分为居民、农民户票,居民、农民个人票、临供票等。基本上每户每月户票1张(20个蜂窝煤或煤粉10公斤),个人票为每人每月27个蜂窝煤或煤粉15公斤。
不够烧怎么办啊?伯表示,大家只能到处拾干草、枯柴来缓解燃眉之急。据介绍,为了推行同年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1980年4月开始,有计划生育优待证的独生子女可按两人定量供应,一直享用到子女14岁为止。
瓶装气曾是厨房稀罕物
上世纪70年代烧煤气代表你有身份,到80年代初全市煤气用户也仅有2%
1975年,63户新河浦居民首次试用液化石油气,开启了广州由烧煤改烧气的时代。液化气的普及,给居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彻底告别黑乎乎的厨房。而到了1982年,管道煤气开始在一些社区替代液化瓶装气。相比于持续涨价的瓶装气,价格相对便宜的管道煤气也越来越受青睐。目前,全市已有70万家庭用上市政管道气。
瓶装气年代
初用怕爆炸,煮饭心惊惊
广州最早试用液化石油气(广州人俗称煤气)的用户是在1975年出现,当时仅有63户,而且只是有“特殊身份”的部分新河浦居民。1976年,广州市煤气工程筹建处在原东山区芳草街居民中作推广试点,至此广州城市煤气正式开户供气。
首次尝鲜:感觉厨房里放了个炸弹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早期用户,杨女士却告诉记者:“开始一个月,天天做饭的时候都心惊惊啊!”大家心里总觉得煤气会爆炸,并且当时瓶罐密闭性不够良好、气质不够纯等原因,烧起来有点轻微的煤气味,“感觉就好像在厨房里放了个炸弹,开关都要很小心翼翼。很多时候夜晚上床睡觉了都要爬起来看下关紧了没有。”杨女士回忆起当年的担心,不禁笑了起来。
现在瓶装气用完了,市民可以拨打送气电话,送气工很快就能送气上门。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刚刚用上瓶装气的早期,用户就没有这份方便快捷了。发展初期,广州市内由于没有灌装设备,广州市煤气工程筹建处必须每次都用载重汽车把空瓶运到离广州430公里以外的茂名,灌气后再运回广州供给用户。杨女士称,开始的时候因为瓶并不多,每户只有一个瓶,没有替换的情况下每个月总有那么一两天因为“断气”重新烧煤。芳草街的陈伯就说,每到灌气的时候,他都要向单位告假,骑着自行车到十几公里外的供气站去拉气。杨女士感叹,在当时的计划经济年代,能用上液化石油气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呢!
由于气源紧缺、用户心态等各方面的原因,液化瓶装石油气发展用户初期十分艰难。筹建处不断地在广州造船厂职工宿舍等大社区推广用气,但是直至1980年全市瓶装气用户还刚刚突破1万户,覆盖全市居民用户不到2%。1981年和1983年,广东省政府两次要求优先解决高级知识分子、社会知名人士和离休老干部的生活用气问题,专门下达部分计划供气指标用于办理上述人员开户——俗称“牌价户”。“牌价户”实行了牌价供应瓶装液化气的优惠政策,其中15公斤装的瓶装液化气在1983年底前售价仅为3.60元/瓶,一直到去年也只为28元,比市场价格便宜了70多元。
放开市场:从独家经营到百家争鸣
从今年1月1日起,市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在广州市范围内取消牌价液化气供应优惠政策,实行了二十多年4.4万户牌价液化气用户成为历史。有关人士表示,牌价供应虽然是亏本生意,但是牌价户却起到了转烧液化石油气的带头作用。到1992年,广州液化石油气市场全面放开,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的用户更是剧增,广州正式过渡到煤气普及的时代,目前市内液化石油气用户已经超过100万户。
据《广州史志》记载,从1980年开始,不少机关企业已经开始直接向炼油厂购气供应职工。到1988年,企业建立自己的气源渠道,参与经销液化石油气,在市民中迅速发展了大批用户,打破了广州市煤气公司独家经营的城市煤气格局。由于免交集资费等费用,甚受市民欢迎。两年后,广州液化石油气市场全面放开,由这类液化石油气经销企业发展起来的用户和一些单位自办煤气的用户就共达16.2万户,占到了全市石油气用户的53.1%。时至今日,这批用户所占的比例更是接近80%。振戎、九丰、中穗、嘉禾兴等等品牌的瓶装气,广泛进入大街小巷。
换代优点 厨房似厅堂不再黑乎乎
据了解,瓶装气市场实行放开,瓶装气气价一直以来似乎只有升而很少有降价。1983年牌价气仅为3.60元/瓶,尽管有市财政补贴,但是发展到去年也升至28元/瓶。据有关记录显示,1988年前后,瓶装气市场气价为15元/瓶~18元/瓶,1990年已为每瓶22元~28元。此后更是节节攀升。尤其是去年,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以及北方气源南下补充较慢,全年共计七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15公斤瓶装气价高达98元,并且多次逼近一百元大关。
虽然瓶装气价格持续上涨让市民大呼“顶唔顺啦!”不过,跟以前烧煤的日子相比,瓶装气给家家户户带来很大的便利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使厨房不再黑乎乎。近些年来,一些居民在装修时甚至大胆地把过去黑乎乎的厨房大门拆除,与客厅连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厨房似厅堂”的愿望。
管道气年代
开始用的都是“废气”
从瓶装气到管道气,广州人用了7年的时间过渡,而这一过渡标致着广州人的用气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也为今天用上天然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次尝鲜:废气净化后输入家庭
据《广州史志》记载,广州市最初的管道气基本是工厂的“废气”重新利用工程。1982年,广州氮肥厂筹建了厂区内的管道煤气,两年之后建成点火,供厂内居住的职工使用。“广氮人”成了广州最早用上管道煤气户。该厂的管道煤气为氮肥生产系统回收的废气驰放气,由合成车间输出后经吸收塔到缓冲气柜再输送到职工生活区。气柜容积6000方,可供4000户使用。为了照顾职工生活,气费按每人每月2元计收。
此后,1989年,广州钢铁有限公司自筹资金1859万元动工兴建了焦炉煤气利用工程,将广钢炼焦时产生的扩散煤气收集起来,经净化后加压送入气柜存贮,通过管网输入用户家庭。由于管网仅长1万4千余米,用户大部分也只为芳村一带的广钢职工用户。
普及程度:70万户用上市政管道气
而广州市民大规模用上管道煤气可追溯到1986年。1987年1月,中山大道铺设了第一条市政煤气管道,标志着广州市煤气公司的管道煤气建设正式动工,同年8月吉山贮配站在广州东郊的吉山村兴建,以接受储存由广州石油化工厂练气厂供气。1988年,总投资5600万元的市政管道煤气建成投产,五山地区2万户居民率先告别了煤气罐的历史,用上了“一开就来”的管道气。随后,供气主干管由贮配站向北茅岗路至中山大道,向东转至黄埔区,向西沿中山大道直至广州大道。沿途接中压支管14处,与片区管网相衔接。
为提高城市气化率和满足更多市民用上管道气的需求,1988年12月30日,广州市政府投资近11亿元在天河区吉山村破土兴建重油制气生产厂。1991年9月23日,该厂正式对外供气,规模为年处理重油15万吨,日产热值27.17兆焦/立方的煤气39万立方,供33万户居民和部分公共福利事业单位使用。
之后,管道煤气受到市民青睐,一时间,市民们纷纷申请安装煤气管道。由于当时油制气厂的日供气能力不大,用户发展需求和有限的供气能力形成的矛盾日渐突出。广州市煤气公司经过多方努力采用科技给吉山制气厂扩容。目前,该厂日供气能力已经达到103万立方,全市各区累计市政煤气管道近2000公里,用户达70万户。
据记录,广州管道气用气高峰一般都出现在冬季、除夕等节假日。例如,今年除夕全市管道气供应就为101.43万立方米,比去年冬至日的100.18万立方米略高,创造了新的历史用气高峰。已经非常逼近吉山制气厂的供气极限。
换代优点 价格比瓶装气便宜30多元
据了解,由于原材料有所不同,并且管道气执行物价部门定价的制度使得管道气价格相对稳定,没有出现瓶装液化气的颠簸及狂飙。例如,炼气厂80年代定价为0.98元/立方,1990年7月经市物价局核准,气价才调为每立方1.40元。此后,每次调价都需物价部门的认可。2004年还举行了盛大的调价听证会,居民用户气价从2.20元/立方米调整为2.50元/立方米。
去年以来,瓶装气市场一路飙升,不少市民纷纷转烧管道气。专家教大家算了一笔账:每24立方米的管道气相当于一瓶15升的瓶装气,按现在每立方米的管道气价格2.5元计算,24立方米是60元,而瓶装气一瓶现在徘徊在95元左右。两相对比,管道气至少要比瓶装气便宜30多块钱。一时间,商店管道型热水器开始走俏。
澳洲气价平稳安全又环保
厂家将上门改装炉具,专家认为两气会共存其中陶瓷饮食业仍需用液化气
与烧煤、烧柴或液化石油气等传统能源相比,天然气更安全更环保。但由于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的燃烧特点不一样,因此天然气到广州以后,市民家中的燃气炉具都需要进行改造或者更换。政府职能部门近期将正式宣布天然气价格及用户炉具改造费用分摊方案。
据广东省燃气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叶勇介绍,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分子式里只有一个碳,比起石油或目前普遍推广的LPG更加容易充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更加低,颗粒物排放几乎为零,因此也更环保,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更有成效。
澳洲气爆炸危险系数低
与煤柴炭等相比,其环保性就更加突出了。例如,烧煤不但大烟,而且煤都含杂质硫,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体SO2;燃烧产生的高温尚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NOx。两种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大量吸入会有害,而且即使挥发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成为了酸雨,对农作物也产生极大的危害。
据了解,澳洲气是经过-162℃低温冷却处理的液化天然气,是一种非常干净的能源,其燃烧后主要是水蒸气,即使是生产的二氧化碳率也比烧煤产生的量减少60%。对改善城市粉尘、温室效应及酸雨等天气有极大的贡献。此外,比起目前的管道气等,天然气不含有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同时,天然气比空气轻,一旦发生泄漏也极易随风飘散,较不容易造成隐患。因此,天然气要爆炸的危险系数要比石油气、管道气都低。据测试,天然气燃烧所造成的污染仅为石油气的1/40、煤炭的1/800。
价格不受台风影响
据了解,市民烧上天然气后,气价将是目前多种燃料当中最为相对稳定的一种。因为,天然气的供应合同是按照国际惯例“照付不议”的原则签订的。即合同规定了价格的上限和下限,不管市场行情如何变动,天然气的购销价格只在这两者之间波动。据了解,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公司订购澳洲气的“照付不议”合同为25年,广州市煤气公司等下游分销企业也跟大鹏签订了同类合同。因此,天然气供应将不会像重油、柴油、汽油、液化石油气等因受台风影响,从海外进口的石油无法靠岸、北气南输遭遇路难走等,导致广州的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局面。
天然气不会完全取代石油气
天然气来了,是否意味着全城都要烧天然气呢?环保、价格相对稳定的天然气,又将对瓶装液化气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呢?
燃气专家:多种能源还需并存
广东省燃气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叶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天然气的到来,并不等同于天然气取代石油气、或者取代煤炭,而是应该看成是对广州能源结构的优化。
他表示,广州乃至广东都是能源匮缺的地区,90%以上的能源都依靠从外省和国外引进。广州地区目前燃料结构以煤、重油、液化石油气、柴油为主,前两种能源价格较低,但污染较大;后两种能源污染小,但价格高,而天然气的进入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天然气作为一种无污染清洁能源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其价格普遍比液化石油气和柴油低20%~30%,所以顺德区发展天然气供应城市不仅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个城市依靠单一能源是非常危险的,应合理地使用多种能源,以获得更加灵活的能源供应。”叶勇表示,引入天然气这种“绿色能源”,就能为城市发展增加多一个保障。同时可以改变目前的燃料结构及降低燃料成本,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整个城市的整体竞争能力起到很大作用。
瓶装气商:没有考虑削减经营
对此,占了广州民用瓶装液化气市场70%份额的振戎燃气有着自己的看法。广州市振戎燃气连锁经营有限公司营运总监苑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振戎完全没有削减瓶装气市场的打算。他表示,瓶装气市场和管道气市场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两者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因为它们各自面对的是不同的客户群体,从输送方式上来说,天然气依从管道走向,有管道铺设的地方才能用上气;而瓶装液化气因为用钢瓶作为载体,灵活性大,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按照家居布置、搬家等需要搬迁。而且由于液化气单位热值较高,所以一些特殊行业,如精细化工的陶瓷、玻璃、酒楼食肆等工商用户必须使用液化气。
苑隽表示,今年年底前,振戎将出台制定详尽的未来发展计划,网点布置将根据市场需求有所侧重地调整,打造更加布局合理、严密的瓶装液化气批发、零售网络,继续巩固广州的液化气市场。
炉具改造费用分摊方案近期出台
据介绍,由于天然气与目前广泛使用的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的燃烧特点不一样,其热值、比重等诸多物理性质的差异,其燃烧时的速度以及所产生的热量对火板等炉具构成金属材料承受损耗不同。因此,天然气到广州以后,市民家中的燃气炉具都需要进行改造或者更换。
业内人士建议重换炉具
由于目前广州市内广大居民使用的煤气炉、热水器牌子差异,的确存在材料不同、规格不同等情况。但是,必须保证每个燃气具喷嘴、火板等部件搭配改造后能适应天然气燃烧要求,市政部门已经组织了多个厂家参与了天然气置换民用燃具改造技能培训。届时,将按照置换计划提前上门给市民燃气具进行改造。
针对市民关心的是将炉具作改造好还是购一台新的划算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要从人工煤气炉或者液化石油气炉改造成天然气炉,从技术上来说都是把炉具中的基本核心构件改造即可,但是一般都需要拿到生产线上进行操作,如把气孔钻大等,搞不好会容易造成漏气等危险。因此,建议并鼓励将炉具重新更换一台为好。关于天然气的价格以及用户炉具改造费用分摊方案等等疑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将于近期正式宣布。
为了有效引导市民对燃气具的购买、正规燃气施工队伍的辨识,市政园林局将继续在其官方网站(http://www.gzszyl.gov.cn/)上将符合要求的名单目录一一公布。
目前不推出瓶装天然气
而有部分市民也提出疑问:既然天然气有着众多优点,瓶装气市场也将继续为广大市民服务,有关部门会不会推出瓶装天然气供应呢?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个做法暂时,或者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是较难实现的。原来瓶装液化天然气供民用并不是技术上做不到,而是费用太高,不经济。专家介绍,天然气的临界温度为-82.1℃,即要使天然气液化,必须降温到零下82.1℃以下,同时还需加6.46MPa的压力。如此制作要求加工生产线条件非常高,工人操作难度也很大。因此,难以大规模生产。
同样道理,液化后的天然气极易气化,必须使用特殊保温材料保持液态(即装天然气的钢瓶必须特制),液态储存成本大大高于液化石油气(LPG)储存成本,举例来说,50公斤液化石油气钢瓶大小的液化天然气储存瓶成本就高达万元。因此,居民、商业、一般工业使用天然气,都将通过管道送气,既安全又经济。
置换天然气四步走
1 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置换包括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在内的海珠片区,番禺区市桥、大石、南村、新造、化龙等镇等片区和开发区部分,以及南沙区的黄阁镇。
2 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3月置换包括五山、广园路以北地区、新机场的白云片区和开发区局部,以及南沙开发区的部分地区。
3 2008年3月至2008年8月置换珠江新城片区、员村片区和黄沙大道、南岸路、环市西路、西湾路、西槎路沿线用户,包括白天鹅宾馆和芳村片区,并置换新机场至花都区新华镇沿线和增城市的新塘镇。
4 2008年8月至2010年底以东风路主干管作为油制气最后退缩线,分南、北两个方向自西向东逐片对荔湾、越秀、天河(剩余部分)、黄埔进行置换。
天然气,广州人等了20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缓解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的城市环保压力,提高解决城市供电不足和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的能力,广东就提出从南海开采使用天然气以优化区域能源结构的设想。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省又提出进口LNG的构想,并开始着手在珠三角实施液化天然气引进项目的准备工作。
199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立项。广东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一期)由9家股东组成广东大鹏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其中广州市煤气公司拥有广东大鹏有限公司6%的股份,并成为广州地区的惟一天然气经营业主单位。
2003年12月28日,广东LNG一期项目正式开工。2005年3月31日,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破土,今日在南门站点火标志着广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正式投产。
据了解,一期项目每年将从澳大利亚西北海底大陆架进口370万吨优质液化天然气,在气化后通过输气干线管网分别向深圳、东莞、广州、佛山、香港等城市供气。
编辑点评 天然气时代的人文关怀
翻开广州人的“燃烧岁月”史。恰如一部社会发展历史的画卷,清晰地勾勒了广州的生活变迁。由一烧就烟雾缭绕味道呛人的木柴,到拧开管阀就冒出无烟无味的环保型天然气,开门七件事之一“柴”的演变从小的方面来看,是方便了市民,提高了生活质量,从大的方面来说,则是优化了能源结构,保护了环境。因而,打心底里为今天天然气接收站正式点火投产而鼓掌叫好。
能源的更替是社会发展使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那毕竟只是古代诗人的描述,如今已是广州“市肺”的白云山不可能再为市民提供柴禾。而从“透煤炉”到管道气的更替,则是能源压力和环保压力的必然性能源交替。说起来广州其实是个能源匮乏的城市,因而政府花大力气引进澳洲天然气,也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对普通市民来讲,等以后都用上了天然气,至少不用再为瓶装气的涨价、煤气管道初装费的强行收取而发愁了。
当然,天然气虽好,恐一时难以全面取代瓶装气和管道气。我们不期望着跑步进入“天然气时代”,现代化的推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瓶装气稍稍涨价,就逼得不少市民重新烧起蜂窝煤的事实,表明还有些家庭依然在为“柴”算计。天然气价格怎么定?炉具改造的费用如何分摊?恐怕还要有关部门带上人文关怀的视角来定夺。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