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以前,蔡屋围的村民牵着牛经过一个叫黄牛嘴的小山包时,一定难以想像小山包有一天会变成繁华的十字路口;正如现在的旅行者来到这里留影时,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当年小山包的模样。
深南路与红岭路交叉处小平画像及画像前的小广场,就是过去的黄牛嘴,现已成为深圳的城市象征。
每当太阳升起,第一缕朝霞掠过小平画像时,这奇迹般的城市发展便如一个故事的缩影,在那位老人的微笑中荡漾开来。
越来越著名的景观
1992年6月28日早晨,红岭路与深南路的交叉路口像往常一样忙碌,与前一天不同的是,《小平同志在深圳》巨幅宣传画竖立在十字路口的西北角上,人们纷纷聚集在深南路边仔细观看这幅画,端详着这位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变的老人。
画面中,小平同志身着夹克衫,右手指向前方,眼前是深圳的高楼大厦,背后是绚烂的朝晖。头像旁边是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的句子:“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全世界恐怕没有第二幅街头宣传画会受到如此的关注,香港中国通讯社先以《深圳街头竖起大幅小平宣传画》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随后,香港的电台、电视台、报刊共有20多家媒体转发了这则消息。接着,美联社、路透社等相继发稿。据不完全统计,到1992年7月10日,仅海外就有31家新闻机构发稿49篇。
这幅宣传画是怎么来的呢?
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坚定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深圳人民更是对小平同志有着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一直在思考和酝酿如何表达这种感情,最后碰出灵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在深圳的街头,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竖立一幅巨幅宣传画。
现任深圳市美术广告公司总经理的张正前是当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回忆说,当时宣传部找到美术广告公司,他们立时为这一设想激动起来,马上与汪继斌等美术师进行了构思,小样几易其稿后,该公司派出了4位最具实力的美工在深圳大剧院的地下停车场开始绘制。300多平方米的宣传画,一个手指便有一人多高。由于整幅画完全靠手工绘制,技术要求相当高,4位美工夜以继日,终于如期完工。
张正前说,当年的参与者和他有同样的感受,每当看到街头的小平画像,就觉得这一生能办一件这样的事,足矣。
狂风暴雨中完好无损
老百姓的感情是最朴素的,街头有了这幅画,人们觉得,小平同志的心总是和他们在一起的。
1994年夏天,深圳经历了多年不曾遇到的狂风暴雨,有的房子倒了,一些大树折了,许多广告牌被掀翻了,不少路被水淹了,而300多平方米的小平画像完好无损。
特区在小平画像的陪伴下又走过了两年,那时小平画像是用钢铁结构支撑着,在铁皮板上画的,因为深圳多风多雨,所以需要不断地修补着色,市广告公司的美工们一直精心地呵护着这幅作品。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深圳,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深圳有个著名的街头景观:小平画像,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留影纪念,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画面上的细节,提出修改建议。
1994年5月,市委宣传部再次委托市美术广告公司,对画面构图进行重新设计。
主要设计者黄鹏、张正前、汪继斌等吸取了各方建议,专赴广州听取省内美术家的意见。最后,第二版的宣传画上,小平同志身着浅灰色的中山装,慈祥、端庄地凝视前方。画面下方是深圳的景色和逶迤起伏的长城和青山,衬托出这位老人的风采,也寓意着深圳经济特区以至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远大前景。画像上方的口号换成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深圳市民对这幅小平画像显然很喜爱,这次修改同样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海内外多家新闻机构刊发了这幅新画面,有的杂志还把它当成封面。
同年,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拍摄MTV时,专程到宣传画前录制、高歌,那美妙的歌声与画面交相辉映,通过电视走入了千家万户,这幅小平画像的新画面也一时风行神州。
画面与城市的发展
从诞生那天起,小平画像就和深圳的发展紧紧地联系起来了。
1996年,深圳的发展已经让世界瞩目,光黄贝岭至上海宾馆路段沿深南路建立的18层以上高层建筑已达100多幢。而相比之下,在铁皮上绘制的这幅画却显得有些“落伍”,有关方面决定采用当时最为先进的电脑喷绘技术对画像进行重新设计喷绘,画像支架也要从铁支架变成更为坚固美观的不锈钢框架,以招标方式向全市征集画像第二次修改方案。
市美术广告公司凭借自身雄厚的实力夺标,并由新锐进美术广告公司完成了画像的电脑喷绘任务。国土、城管、工商等部门也都通力合作,改善了画像周边环境。
这次创作也是深圳广告史上的一个起点:它结束了深圳电脑喷绘要到境外制作的历史。
《小平同志在深圳》新画像于1996年国庆前夕喷绘完毕,并与广大市民见面。在安装了18盏泛光射灯的大理石铺成的底座上,高10米、宽30米的巨幅画像矗立着,新辟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小广场上,绿草如茵,数千盆鲜花四季开放。在蓝天白云背景衬托下,小平同志慈祥亲切的目光凝视着远方。有了广场,人们会感觉这幅画更亲近。
而现在,深南路和红岭路口的这幅《小平同志在深圳》画像已是第四个版本了,是2004年8月16日和广大市民见面的。画像前的广场加上背后的绿地,总面积13500平方米,比1996年大了近七倍,画像前有一个宽约7米、长十多米的弧形平台,作为摆放花盆的花坛,并设有献花台,供来瞻仰小平同志画像的游客献花用。另外,考虑到平时有许多市民或游客来此观光留影,留出一个拍摄时的理想视角,广场在美观设计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拍摄取景时,不仅可以拍摄小平画像,还可以拍到画像两旁的高楼大厦。同时,在画像的西边有十多张云彩形状的石凳,以园林式的构造,为人们创造了一个闹中取静的休闲空间。
许多市民都注意到,这个新画面的背景中,建筑不以实际地理位置排序,而是由左到右排列着代表上世纪80年代深圳的国贸大厦,代表上世纪90年代深圳的地王大厦,代表21世纪深圳的市民中心、音乐厅、电视中心等。其寓意在于:既展示深圳的发展脚步,也表现出“慈祥、可爱的老人看着深圳的发展”。
每次画面的变化都受到关注。随着深圳的发展,画面也不断变化,在画面的缩影中,我们看到深圳的过去和现在,也期待着未来。(王剑锋/文齐洁爽/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