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南路边上,深圳书城普通而又特别。与周围的深发展、地王相比,它的建筑外表似乎平凡了些,但它是深圳人心里的一道风景。书城,代表着深圳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深圳书城原址
小书店里曾经人挤人
汪顺安,九年前任深圳新华书店的总经理。
回想起1985年刚开始进入新华书店工作时,汪顺安很是感慨。当年深圳的新华书店只有三个门市,总面积加起来不过600平方米,那时,深圳也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为“文化沙漠”。
但深圳发展极其迅猛,随着人口、经济的增长,深圳人对知识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到1990年,新华书店的门市已经增加到18个,共3000多平方米,可与深圳城市的发展相比,这个增量远远不够。
当时最有名的是爱国路书店和解放路书店。解放路的门市仅260平方米,买书的人太多了,书店里人挨人人挤人,到夏天的时候,体温把空调都抵消了。一些爱读书的老同志说,爱读书、想买书,可就是不敢逛书店,怕挤坏了。门市的规模也制约着售书的种类,所以当年不少深圳人要托在北京上海的亲朋好友买书再寄过来。
这种强烈的对比也深深地刺激着汪顺安,1991年,他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为深圳人创造一个优良的读书环境,建一个大书店。
群体呵护的书城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讲,这种想法有点“天方夜谭”的意思,整个深圳新华书店全年的利润也仅有200万,老汪掰着手指头算,建个像样的大书店也要6000万。
“书城的建成并非一家的功劳,我们不能忘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汪顺安说当时他直接把报告交上去,立即得到了政府计划立项支持,而且各个部门都对书城项目备加呵护。
第一次选址,在现今罗湖区委的位置,但鉴于深圳是一个带状城市,那里恐怕太偏。随后现宝安路煤厂、有线电台、燕怡小学等位置也都一一被否决了。最后,才选定了现在深南路边上的位置。
报到计划局的时候,计划局说,在这样黄金的位置建书店,现有的规划太小了,能不能改一下?规划部门迅速批准了修改后的方案,事实证明这一改动是很有远见的,也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33层、42000平方米的书城。当然,投资也由最初计划的6000万增加到1.86亿。
33层的书城是继深圳大剧院、深圳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之后,深圳文化建设的又一大举措。说到书城的名字,汪顺安说,当时命名很有趣。最初名字叫“深圳新华书店中心门市发行大楼”共14个字,太长了,谁能记得住?那会儿很流行什么中心、广场,既然理念就是要体现“大”,中心和广场都比不上城大,干脆叫“深圳书城”吧。
书城开张要卖票
1996年11月8日,作为第七届全国书市的举办地,深圳书城开业了。对深圳人热爱书的程度,书城是有所估计的,但是,开幕那天,他们还是被那种场面震撼了。
书城方面为了安全起见,采取了购票进书城的方式,一张票5元,每天放6万张票。开业当天,足足有10万人前来。深南路两边,东到宝安路,西至红岭路,人行天桥上,都挤着黑压压的人群,有些开商场的老板特别“嫉妒”地对汪顺安说:我们请人都请不来,你们卖票居然来这么多人。
这种状况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票少人多,5元的门票竟然被炒到80元。
在老照片上,记者看到,书城里人太多,大门被迫关上,贴上“请明天再来”的标语,可人们还是不肯离开,苦苦恳求工作人员能“门开一面”。
书的销售也是出乎书城意料的,他们最初的设想是一天的销售可以达到12万,实际上,书城开业10天销售额竟达到2170万元,最多的一台POSE机收了20多万元现金,营业员们一天下来累得手都抬不起来了。
从此深圳人有了一种新的精神生活:逛书城。
每到周末,都有家长专门带着孩子到书城呆上一天,甚至从沙头角和宝安赶来;许多下了班的打工者愿意到书城度过一天中最充实的时光;一些深圳人更把它当成旅游的特别景区,有外地的朋友来,一定要领着他们转转书城。有这样的生活,深圳还能是“文化沙漠”吗?
开业后,书城的年销量节节攀升,2001年达到最高峰2.5亿多元,日均销量为70多万元。
2000年,深圳开始有了“读书月”,书城连续几年作为主要承办单位。读书生活,一城风行。
和深圳的城市性格一样,书城也领着同业的新潮,书城自己开发采用了全电脑化的管理,运用BIMS电脑系统。后来各地书店纷纷效仿,现在全国有很多大小书城在用书城开发的管理系统。
书城也及早地看到传统门店售书的局限,拓展了培训、软件、地产等新项目,并成功地进行资本运作,这才有了资金的良性流动和企业的茁壮成长,有了后来的南山书城和即将建成的中心书城。
“抢占”读书时间
生活在不断变化。当你耳朵里听着MP3的时候,会想着捧一本书读吗?当你可以从网上购书时,还会逛书城吗?书城的管理层为未来的发展考虑着这些挑战,但书城总是很热闹,给了他们很大的欣慰之感。不远处开了人文天地购书中心,自己又开了南山书城,但书城的销售量并没下降多少。在深圳人心中,书城如同一种生活习惯,他们喜欢在这里享受精神大餐。
书城也在不断变化。2004年6月,深圳新华书店及下属企业组建成为深圳发行集团。
现任深圳发行集团总经理陈锦涛告诉记者,书城下一步的发展就是要从市民手中“抢占”更多的读书时间。明年5月,中心书城,一家更大更好的书店即将开业,仍然在深南路边。新的中心书城有个理念,叫“体验书城”,让市民体会到更多的读书乐趣,更舒适的购书环境,也会把更多的新东西融合到中心书城中去。老书城届时也会有所改变,可能变得更专业。
从感情上讲,想必许多读者还是会留恋老书城。但现实是深圳的中心区在西移,在全新的中心区,喜欢读书的深圳人或许会找到更多惊喜。(王剑锋实习生王雁南/文齐洁爽/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