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研究员缪寿良博士谈民办教育
核心提示
1999年成立的深圳富源教育城今年取得了丰收:首次参加全国高考,2个高三班56名学生中,有4名学生考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一数字远远高于深圳许多公办类重点中学。富源学校的成功,与国家鼓励民办学校教育的政策分不开,与富源师生的努力分不开,更与学校创立者缪寿良博士科学的管理和坚定的信念分不开。为解开富源教育城成功之迷,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助学最好的方式是办学
记者:您觉得民办教育的前景如何?
缪寿良:对于民办教育,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是在出师不利的情况下过度自责,一是在取得成功后沾沾自喜。其实,应该看到,人在做事过程中都可能成或败。成败不是衡量英雄的标尺,是非成败转头空,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人有要成事之谋,更要有成功或失败后的沉着之心。富源集团办的是民办教育集团,从小学一直办到大学,参加高考的是学校的高中部。我们的成功来自一条经验:始终以科学的人本观念为人为事,笑看云起云浮,淡对花开花落。成功代表过去,富源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信心倍增。我相信,民办教育有着广阔的前景。
社会就是考场。我一直在考场中,并且参加了许多科目的考试。1999年成立富源教育城,这本身就是一场考试。有人在学校创办之初便忠告于我,认为企业家应该多做点实业,办学校挣不到钱。我仔细思考了,富源集团的实力足够我一辈子的花销了,我办学并非是为了挣钱,目的只有一个,为社会尽己之力。100年之后,我们都不在了,但学校还在。前几年,我去贵州山区扶贫,看到很多孩子没有书读,这个场景激发我开始从事民办教育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决定自己来办一个学校,并努力办好它。
记者:富源教育城承载了您怎样的一种理想?
缪寿良:应该这么理解,富源教育城给了许多人于理想,让许多学生的梦想在这里得于实现,这就是我的理想。我一直渴望通过我的有限力量,能够为他人的幸福或者成长提供机会和平台。这是一;个人的发展永远脱离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尤其现在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怎么和谐,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创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或者学校冠以何校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办一个好学校,办好一个学校。这是二;同时,办学的时候要有科学的头脑,要有自身的一些教学理念,民办学校目前还不能享受与公办学校一样的社会待遇,这需要一个过程,国家有这个信心办好,我们也有。所以,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了国情和企业发展的情况,确定了学校发展的规模与成长所需要的付出,如今富源教育城正在健康地成长,这与我们健康办学理念是浑然不可分割的。此为三。
做好自己才能把握未来
记者:创办富源教育城过程中您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缪寿良:正确认识自己,这是我办学的一个重要原则。社会上总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比,其中常常说的是政策不一,困难重重。这些不是不能说,但一个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学校,无论是什么办学性质的学校,应该看到的是自身的优势和条件,你看不清就不要涉及教育。富源学校今年4名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的事实就超出了一些人的想象。教学只有质量之分,没有公办民办之分。我很早以前就这样论述过,通过6年的实践,我认为我的论述是正确的。
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古话总是充满智慧。实际上,目前每一所民办学校都是铆着劲的,大家都是有忧患意识的。高考是一种竞争,就业也是一种竞争。一所学校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一些课本知识,而是为人之道,你只有教会他怎么去学,怎么去做,才能使其能够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可以设想,老师押题再准,也只是几道题目,但是你教会他处理各种题目的本领,他自己就能处理各种困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长把门留着,孩子每天推门进入,但是有一天风把门关了,孩子就只能在门口哭了。为什么不交给他一把钥匙呢?
雨果说过,有三把钥匙可以开启人类的心灵:语言、符号和数。我想,我们能够交给学生的也是三把钥匙,诚实,自信与科学。一曰诚实,美之谓美,在其善,善之为善,在其真,一个诚实的心灵,他能够准确认识到自身的优处和弱点,在大家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不断成长;二曰自信,凡成事业者均有自信,作为学校,应该给学生灌输优秀的成长理念,告诉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原则,然后让他自己去摸索,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三曰科学,这是学生在学习时期尤其要重视的一种治学精神,不能好高骛远,这种精神要从学前班就开始教育,并且一直到其大学毕业后都要奉行。
成功办学来自身心投入
记者:是什么给了您矢志办学的力量?
缪寿良:办一个学校,其难度远远大于办一个企业。企业的产品是物体,是让人使用的,解决了人们的某一种需求,按照市场杠杆去实现价值。但学校的“产品”是学生,他们成材后去创造自身的价值,所以,在办学过程中,不能商品化学校的教学成果。我是一名企业家,按道理应以追求利润为使命,但我通过6年的教育工作,认为培养别人成为亿万富翁要比自己成为亿万富翁更具挑战性。这种挑战性给了我力量。
按照投入产出比,富源集团公司在过去6年无论投资其他什么产品,都比办教育赚钱。但是,没有一种投资能像教育城给我带来这么多的快乐。我的喜悦是建立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的。当我看到别人学有所长,教有所乐,感觉到富源学校这些年来形成的健康的校风和学风,以及这个强有力的教学团队和好学的学生团队,能够为未来的祖国带来力量,这些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欢乐和力量。我每个星期都要花时间去学校跟老师和同学们聊天。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朝气蓬勃的面貌,这种面貌在企业发展中也非常需要。所以我感觉到这种东西要比赚钱更难能可贵。
高考填报志愿前,我专门和校长、班主任一起为孩子们填志愿。有人认为首届高考报考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还是慎重一点为妙,但是我按照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参加省预考的成绩认为,富源教育具备考这两所学校的实力。于是,我手把手给孩子们填了志愿。事实证明,这几个学生均受到了鼓舞,正常发挥,取得了开门红。这种精神值得总结,第一年我去帮助他们选择学校。今后,大家应该会有更为科学的判断。
理性看待社会偏见
记者:目前,社会上对民办教育存在不同看法。您是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看法?您觉得该如何消除某些人对民办教育的偏见?
缪寿良:有一本前南洋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任靖玺先生写的小册子,名叫《教育炼狱十年》。中间有些提法值得借鉴:一,科学提出了民办教育的困难;二,阐述了教育的机会和发展的方向;三,一些好的办学经验。但是,假如我来写这本书的话,我可能会将书名换个提法,比如叫《教育奠基十年》。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无到有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民办教育也是一样,国家办学的条件有限,需要依靠民间力量来补充,所以民办教育是应需而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种可能,今后民办学校的数量要超过公办学校。这不是不可能。对新生事物抱以忧愁是可以的,但失了志气就不好了。
偏见往往来自于对事物的不了解,也有看事物人的个人喜乐在内。我认为目前社会上对民办教育的偏见,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民办学校的赢利性;二是教学质量;三是国家扶持力度。家长的误解来自于教育质量和收费,政府和办学者关心的是民办教育的社会地位。这些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后,民办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可能会反过来质疑公办学校了。但我们深究偏见产生的原因,一是陌生,二是民办教育处于弱势的位置。民办教育的办学者自身也有一些问题,存在个别人想发家致富的。从主流看,我们应该承认,民办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产生的土壤;从历史看,民办教育有其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不反对偏见,可能这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办好学校的一个动力。
许多新生事物大家不了解,诸多质疑在所难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问题都能够在发展中解决。比如在原始社会大家首要考虑的是食物,因为食物不够多;新中国一段时间还用粮票、布票;股票刚出现的时候大家也是诸多非议……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一个万元户要受表彰,现在呢,100万元户都不希奇了。民办教育界不能把大量精力放在“要地位”上,政协有句话说“有为才有位”,我们应该探讨民办学校的社会作为,等到你有成绩了,大家都会鼓掌的。中国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已经很强了。
民办教育是阳光教育
记者:民办教育的发展前景如何?
缪寿良:客观来讲,民办教育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认识问题;第二,制度冲突问题;第三,市场竞争问题;第四,管理问题。但我问题从中得出的结论是,民办教育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是朝阳产业。原因是,一,任何成功的社会运行模式,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只有在其尚未成熟前才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说明社会需要但面临具体困难,这给予有志者创造的机会;二,民办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越做越强,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03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共7万余所,在校生达1416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5万所,在园儿童约480万人;民办普通小学5676所,在校生近275万人;民办普通初中3651所,在校生约256万人;民办职业初中54所,在校生3万人;民办普通高中2679所,在校生约141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377所,在校生近80万人;民办高等学校175所,在校生81万人;民办其它高等教育机构1104所,注册学生约100万人。这些数字说明了其发展的深远背景;三,民办教育正逐渐为社会所了解和认可;四,国家正在不断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民办教育法律法规;五,更多的企业家正在关注民办学校的发展,众多有志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参与民办教育工作。
民办教育是现行教育模式中的新伙伴,但具有与传统教育模式所不同的许多特征;一是它形式多样,有多种教育模式,如文武学校等;二是它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应运而生,自然调节教育结构,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温度计”;三,民办教育为国家节省了许多办学经费,但同样扮演培养优秀学生的社会责任;四,民办教育为最大多数的学子提供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位,对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有积极的作用。另外,随着中国民办教育大军的共同探索,大家会不断总结出好的办学经验,有利于民办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记者:您认为,对于民办教育,社会各界该抱以怎样的态度?
缪寿良:首先,中国支持民办教育要落到实处,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行政,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为依据,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主动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土资源、民政等部门,落实国家有关民办教育的各项扶持奖励与规范管理政策,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制度;其次,民办学校的办学者要站在对民族和国家负责的角度,将学校办实办好,穷国办大教育,国家有困难,社会各方面力量来支持教育,是一件有相当深远意义的好事,但民办教育者要将阳光教育进行到底;其三,社会应该营造实事求是的民办教育发展的舆论,我们知道,美国是私立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很多名牌大学都是私立学校,且办学成绩卓著,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尤其是哈佛大学从建校至今,已培养出6位美国总统、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民办教育未来也能大有作为。当然,我们也反对一些盲目的乐观和不切实际的做法,什么“十年办名校”等,民办教育发展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创新是教育的根和魂
记者:国外民办教育有诸多成功模式,那种最好?国内的民办教育,如何走创新之路?
缪寿良:最好的是下一个。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是民办公办,没有是哪一种是最好的,也没有可比性,时代和地域不同,要求也就不同。相同的一点是,教育是全人类发展所需,是传承文明所需,是时代的要求。不管是何种性质的教育,我们只分一点,看是有利于人类的发展还是有利于个别人或利益集团的要求,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还是在阻碍历史的发展,只要是对人类有好处,就不应该分三六九等。只有年代的区别,没有尊贵高低之分;只有形式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地域的不同,没有国界的差异。教育是没有国界的,不分民族和肤色。所以,在办民办教育的时候,我们强调的是为学生提供在允许条件下的最优的服务,我们不分差生和好生,学校应该因材施教,为每个人提供最好的条件。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根。传统教育讲求的是死记硬背,这是沿袭了上千年的东西。但光靠记和背是不够了,靠记和背的许多学生是高分低能,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就拿这几年的高考作文来说吧,原先高考是一个命题作文,现在呢,给出范围,自己给自己命题。实际上,高考也好,中考也好,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考试,有的甚至连试卷也没有,如果不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学得很累,老师也不轻松,实际效果一点也不好。所以,包括我们富源教育城在内,我看到深圳许多民办学校都在创新思路,不断科学施教,但凡能够有好的教育成果的学校,都沾了创新的光。
就富源学校而言,我认为有几条思路值得坚持探索:一,富源教育城学生不仅在学业上过硬,而且从小学开始就练武,学生通过武术教学培养了健康的体魄和团队精神,有武德;二,我创办了一个富源教育城,小学一直办到大学,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一直成长,并按照大学的要求完善各种学校制度;三,我自己也充分去世界各地了解教育情况,并担任了北京大学研究员和美国席勒国际大学的荣誉博士,我们从英国等国家引进了一些外教,学校注重了教育的国内外交流。实际上,创新是一种催化剂,是一种管理的办法,我提出从校长到一般教师,均要科学安排课程,合理教育学生,为了提高师资力量,我从全国各地招聘了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不断给他们提供培训的机会,以不断创新思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创新是学校的根和魂。(廖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