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龙岗区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形成了“一个街道一个品牌,一个社区一种特色”文化风景线。许多文化品牌享誉全国驰名全球。
区文体局局长杨刚勇介绍说,各街道的文化品牌都经历了先普及后打造的过程,在特色基础上加工提升,形成精品,成为品牌。昨夜,龙岗区在龙城广场大剧场举行文化品牌展演活动,11个街道调动了600多人的队伍,在千余观众面前激情展演。
晚8时整,展演活动正式开始。龙岗街道的大型龙舞·山歌率先登场亮相。伴随着客家山歌的悠扬韵律,两条20多米长的金龙在18名精壮后生的挥舞下腾跃入场。一时间,舞台上龙舞龙飞,龙吟龙啸,观众席上掌声阵阵。随后,葵涌狮子、坪山麒麟、布吉秧歌、坑梓腰鼓次第登场亮相,剧场一次次掌声如潮。
黄飞鸿传人教练葵涌醒狮
龙岗区11个街道的品牌文化节目各具特色,但葵涌和大鹏的“拳头产品”却都是舞狮。区文体局的同志说,龙、狮、麒麟都是客家文化中的传统节目,但龙岗区各街道都对传统项目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两支狮队风格各异。比如葵涌狮舞聘请了中国龙狮协会会员、黄飞鸿的第四代传人前来施教,增加了表演情节,提高了动作难度。舞台上,一头狮子在宽不盈尺的高凳上腾挪闪跃,灵动活现。而大鹏狮舞则更注重狮队整体动作效果,气势恢宏。据悉,大鹏街道现有14支狮队共150头醒狮,500多名队员。近两年来先后荣获国际舞狮邀请赛第8名和优胜奖,龙岗区舞狮邀请赛第一名和深圳市舞狮比赛优胜奖等奖项。
麒麟舞是坪山街道的传统节目,但今年街道办又请来艺术专家进行提炼加工,增添了新的表演元素,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大型麒麟节目《麒麟呈祥》,有105人参加表演,节目排练历时4个月。
走得动我就要把迎亲舞跳到全世界
南澳镇的渔民迎亲舞今出动60多位选手,一出场就博得满场喝彩。渔家闺秀、大嫂姑婶个个手持旱桨,头戴凉帽,腰扎围裙簇拥着新郎新娘且行且舞。渔舟轻盈、渔歌美妙,两位渔家阿婆手持芭蕉扇头前引领,舞姿滑稽,一列渔女高挑渔灯,曼舞队尾。59岁的周阿婆来自南澳渔民村,她们下午4时多就提前赶到龙城广场彩排,她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我们年轻时摇橹挥桨为的是生计,今天舞蹈弄舟为的是开心。只要还走得动,我就要把我们南澳迎亲舞跳到全世界。”街道文体服务中心主任曾育举介绍说:“南澳渔民迎亲舞有600多年的历史,原本是海上渔家的传统婚俗表演,但经过多年的艺术改造,不仅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渔家传统风情,还变成了日常的广场艺术和舞台艺术。”市文体局文艺科的黄斌介绍,渔民迎亲舞已与南澳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成为群众性娱乐热点和旅游新景点。她们的精彩表演使南澳成为市第三届“大鹏湾之夏”摄影大赛举办地,国际摄联第24届年会采风点,接待了100多个国家的记者,为南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坑梓腰鼓缘自陕北爱心行
来自坑梓街道的腰鼓队阵容强大,队员们一色的陕北装束。街道党工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建勋说,坑梓腰鼓缘自一次爱心出行。
1995年,在深圳全市发起的与贫困地区“心连心”活动中,当时的坑梓镇为延安地区安塞县镰刀湾乡捐款30万元建设一座希望学校。镇干部前往镰刀湾乡的行程中,一路感受了西北腰鼓夹道欢迎的热烈场景。返回深圳后,他们萌生了将安塞腰鼓引入坑梓的念头。
1996年7月,镇里专门从安塞县请来两名教练,投资4万余元从安塞订购了一批腰鼓器材,组织起两支各有100多人的腰鼓队,白天集中培训,晚上分支队演练。一个月后,一场汇报演出感染了所有观众,从此,腰鼓艺术在坑梓扎下了根。各个社区、学校纷纷组建腰鼓队,近20支队伍活跃在各个社区。为了将这种已深入人心的群众性艺术形式打造成文艺精品,2003年,镇里组织艺术工作者对腰鼓艺术进行了改造提升,并整编组建起一支2000人的大型腰鼓队,活跃在市区各个大型活动场所,从此成为坑梓镇一张鲜亮的文化名片,3次走进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一次尴尬遭遇催育出横岗国标舞
横岗街道的集体拉丁舞表演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了横岗国标舞的不寻常来历。
80年代未,当时的横岗镇书记率队前往香港搞一次招商引资活动,香港企业界为他们举办了一次交谊舞会,从未涉足舞池的老书记十分尴尬。回来后,他几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机关干部每个周未人人学舞,每天晚上举办培训班。很快,交谊舞的浪潮从机关走向了社区,走向街头。后来,镇里建起广场,每天上千人的交谊舞会成为广场的持久风景。横岗交谊舞的普及规模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但前来采访的记者有点不大相信,怀疑是镇里设计场景虚构故事,于是进行了数天的明察暗访,结果广场上日日上演的场景令他们惊叹不已。在阵容庞大的国标舞队伍中,有老人,有小孩,有港台老板,有外来劳务工,一般的热情洋溢,一般的专注投入。
横岗人的舞蹈热情很快被导入了精品的轨道。1993年,镇里成立了交谊舞协会,会员很快发展到上万人,许多港商台商踊跃担任名誉分会长,热情地为各种活动提供赞助,累计赞助款项30余万元。协会为会员们聘请了专职国标教练,一批业余龙岗国际舞星脱颖而出。
来自福建的外来劳务工何明贵原在一家工业区当保安员,他迷上了国标,晚上值夜班,都会借着路灯苦练。一年后,他与他的教练搭档,先后摘取了广东省国标舞大赛亚军、全国第二届丽华杯国标大赛职业新星季军的桂冠。他还频频接到赴国外交流的邀请,先后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英国比赛交流。后来,他离开了保安岗位,受聘成为街道交谊舞协会工作人员。一对香港员工夫妇也是协会铁杆会员,在横岗学舞两年,今年在全国拉丁舞大赛中夺得常青组第三名。据统计,历年来,横岗国标舞选手累计获30多项全国大赛奖项。
展演活动最后的压轴戏是布吉秧歌。源自黑土地的秧歌在布吉街道焕发出无限生机。
布吉秧歌队始建于2002年7月,当年9月参加全国健身秧歌比赛后,迅速在全镇普及。目前全镇有秧歌队45个,多次在全国和省市比赛中荣获第一名。2003年还应邀赴澳大利亚演出。
舞台展演结束了,龙岗区的街道品牌文化和社区特色文化又回归到了龙岗区9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那里是这些文化奇葩永不落幕的舞台。(孙波韩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