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之所以成为奇迹,不在于它外观改变了多少,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交易额,是无数商贾在这里成就的创富梦想。
华强北崛起的秘密
沿着华强北路,迈着均匀的脚步,以红荔路口为起点,把深南路当作终点。走了12分钟,一共要迈出1189步——倘若你用脚去丈量华强北,必然得出与之相似的结论。可很少有人这么做,因为一步十景的华强北光用脚去走,实在是个大遗憾。IT通讯、电子电器、钟表影音、服装百货、珠宝首饰……任何一种吸引力,都可以让你在这里迈出更多的脚步,给你更多的乐趣。
因为这些乐趣的存在,华强北似乎永远人潮汹涌、霓虹闪烁。以至于人们都淡忘了过去——拥有了华强北商圈之后,人们不再留恋曾经的上步工业区。于是华强北的乍然崛起,仿佛成了谜团,历史已被掩盖在万商云集的繁华里。
小元件大市场
罗红葆,赛格集团有限公司物业事业部总经理。在他位于赛格广场14楼朝西的办公室里,周围景致一览无余。“我们华强北人”——在谈话中,罗红葆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和他一样亲历了华强北变迁的人。
1988年,研究生毕业的罗红葆到赛格集团工作,地点就在邻近深南路的工业发展大厦,那幢8层楼高的物业属于赛格集团,如今早已消失了。当时要去这幢楼是很容易的,因为附近有个公共汽车站叫“电子厂”。而今遍寻深南中路上的站牌,却再找不到“厂”的影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华强北是中国最富盛名的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第一台双卡收录机就诞生在这里。“工厂灯火通明、工人加班加点,提货的卡车排起了队。当时的华强北是个工业生产基地,没有商业。”
“1989年工业发展大厦一楼的一小半区域被分隔开,变成了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在罗红葆眼中,这便是一个奇迹的开始。经过一段沉寂后,市场蓬勃发展起来,原有的1000多平方米的营业场所已经远不能满足需要,市场不断扩大,直至将整幢大厦8层楼面全部占据。据说生意最火的时候,来推销折叠平板小推车的小贩一天可以卖空原本塞满了整辆微型车的货。
1996年,摩天大楼赛格广场竣工,赛格电子配套市场与其间隙不足5米。当时围绕着旧楼拆与不拆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罗红葆说,如果不是因为赛格电子配套市场的拆除,赛格广场的裙楼有可能和今天的地王大厦一样,成为商业广场。也正因为旧楼的拆除,成就了一路之隔的华强电子市场的迅速崛起。
在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吃了电子行业市场的“第一只螃蟹”后,华强北的电子市场开始“扎堆”。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已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及批发零售中心之一。1994年,华强北出现了另一个“第一只螃蟹”——深圳通信市场开业了。最初这是个卖电话机、电线和插盒的地方,门可罗雀。然而当手机开始走进百姓家时,这里一下子火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一家又一家的大型通讯市场。
从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到深圳通信市场,示范效应使得单一的商场变成了市场。而产业的升级换代又带动了区域的不断发展。这就是罗红葆眼中华强北发展的活力源泉,也是支撑着华强北经济奇迹的根基。“不要小看推着满车元器件的小商小贩们,离开了电子产业,华强北将什么都不是!”
万佳来了商场来了
谈思莉,华润万佳益田店副总。而在1994年,万佳在华强北开店时,她还是一个年轻的店面主管。
对于谈思莉来说,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1994年7月17日万佳开业,前三个月我们一直在旁边的空地上军训。”“当时的‘曼哈’是座工厂的员工宿舍,一楼基本空着,楼上全住人,到处晾着衣服。而我们的店面还是一间模具厂,当我们进驻时,里头的工具还没有完全搬空。隔壁好像有个兰州拉面馆,现在变成肯德基了。马路对面的‘茂业’那个时候是间印刷厂……”
谈思莉每天走15分钟来上班,而住得远的同事要么骑自行车,要么坐公共汽车再走路。因为当时仅有一条9路公交线绕过附近。有人自己带饭盒到店里来,有人就在店里买些熟食来解决午饭。因为周围的餐饮店实在太少,仅有的那几家排档里面人又太多。“那时这里就是个大工业区,没有任何零售商业的氛围。”
不过,人们还是因为万佳而走进了华强北。据谈思莉说,万佳商场的营业额节节攀升,到上世纪90年代末,小小的商场平均每天要开出电脑购物小票2万多张,高峰期一天的营业额达到300多万元。最顶峰是在过年之前,挤商场好似挤公共汽车般前胸贴后背。
万佳不仅吸引了消费者,还吸引了同行。深圳晚报当年有一篇稿子这样报道:万佳入驻华强北带动地产升值。货柜车的停车场变成了人行道和广场,员工宿舍变成了曼哈商业城,兰州拉面的味道消失了,印刷厂也无影无踪……万商电器城、女人世界、创景名店坊、新大好时装城,或土或洋的名称拉开了华强北演绎商业奇迹的序幕。
不是谜是奇迹
何国平,华强北商业街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他的办公室在赛格工业区三栋西。
站在8楼的办公室,从西侧的窗口朝外望,看到的是CEPA港澳购物城、女人世界和顺电,人行道上人群熙熙攘攘,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何国平说:我们正面对的这些,是个惊人的奇迹,一个商业奇迹。
“为什么奇迹会发生在深圳的华强北?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造就了它,政府没有过多的干预。”何国平说。
始终坚持以电子专业市场为龙头,这是华强北的特色。而电子市场的龙头地位巩固之后所聚拢的强大人气,又能为零售商业、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加之旧有的大型厂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成本低廉。华强北的零售商业一旦有了星星之火,便迅速蔓延呈燎原之势。
于是,今天的华强北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以振华路为界,南面是电子通讯市场扎堆的地段,北面是零售商业群雄逐鹿的“沙场”。在赛格广场前驻足1分钟,身旁走过30多位端着电脑机箱或是推着堆满电子元件的人。而在茂业百货门前站上1分钟,面前却进进出出了上百位或拎衣服或拎鞋的顾客。
“大凡成功的商业街,一般都有百年老字号存在,都有文化积淀的过程。但华强北却跳过了这一阶段,很快就发展到了今天。”何国平认为市场必然是先有市后有场,华强北兴旺之谜的答案也正在此:“商业街不是‘打造’出来的,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从一个工业区成为一个商业区,能够如此地因势利导,也是灵活的创新。顺势而为,更是抓住机遇的开放态度。这是深圳的智慧,因为发展了就是聪明的选择。
还是用了12分钟,沿华强北路从深南中路这头走到红荔路那头,然而这次却只迈出了1088步。或许,是在听完三位“华强北人”的讲述之后,我的步伐变得更加自信了吧。(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