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圳特区成立25周年之际,团市委与《晶报》社于昨日下午联合举办了“青年与创新——纪念特区成立25周年各界青年座谈会”。十三名来自社会各领域的青年精英共聚一堂,结合他们人生中发展创新的经历,全方位,多视角地畅谈他们对于“青年创新”的独到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非常清晰地听到了一个声音—深圳需要创新,因为发展离不开创新。
杨子江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蔚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动漫设计激发下一代创造
作为硅谷回来的留学生,深圳为我们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与支持。我们公司还与南山区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创新。通过与南山区教育局的后勤公司联合创办的“智多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我们共同举办了“深圳(南山)中小学生动漫大赛”,引起了团市委等部门高度重视,9月17日的全国科普日,在市少年宫还将举办深圳首届中小学生动漫设计大赛颁奖仪式。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动漫设计是一个跨行业的革命,它用的是计算机技术,培养的是人们在游戏中对高科技的爱好,通过对动漫设计的自由挥洒,它更能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最需要人才,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深圳的动漫产业会更快发展。
隋双戈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任科员、百优义工
有积累才有创新
1992年我毕业分配来深圳时,当时的深圳正处于南风吹得满眼春的时候,不仅市委市政府都在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探讨改革与创新大计,来自全国各地的深圳青年建设者们,也在探索着自己的人生。那时深圳晚上充电族上课下课的壮观场面俨然成为深圳一景。
1997年,随着工作业务的开展,我发现自己原有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又开始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于是就报考了MBA。在不断完善了自己之后,我想着该回报社会,所以2000年加入深圳义工联,寻求自己的社会价值。如果没有前期一点一滴的积累,就没有后面厚积而薄发的创新,有积累才有创新。
刘南林
深圳市雷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特区新内涵须有新政策
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相比,现在深圳的人才吸引力已经大大降低,过去全国“不安分”的人创业、就业首选都是深圳,可现在人们就业考虑的首先是上海、北京等地。我认为过去的深圳有五大优势:创新优势、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优势、背靠香港的地缘优势、税收优惠等政策优势、劳动力、资本等各种市场优势。
但是现在深圳这些优势都已经不再明显,怎么办?深圳提出改革创新“新特区”,非常值得期待,这是深圳创新的龙头;深圳应争取与香港更加紧密联系;政策上还要突破,要与内地有所区别,“新特区”要靠“闯”;此外应当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扶持。例如市贸工局刚成立“军工办”,帮助深圳企业为国防事业做贡献。
李毅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创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不怕犯错误宽容失败
作为深大的毕业生我提一点:为什么底蕴并不深厚的深大平均每年都能培养出一个上亿身家的毕业生?我认为是闯劲、是深圳一种创业的氛围使然。全国各地来深圳的人也是,就像以前欧洲的人到美国追寻“美国梦”一样,是“不安分”的梦想成就了深圳。
深圳吸引人才的魅力就是敢于让年轻人、让“不安分”的人勇挑重担。深圳这样开放、宽容的环境造就了华为、中兴等著名企业,这些企业也从来都是全国人才汇聚的首选之地。现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勇气与能力都有目共睹,正是认识到深圳家大业大之后有一种守业的趋势,他们鲜明地提出了“特区新内涵”的口号。
王明凡
市政协委员,深圳冠利达波顿香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五湖四海”才能人尽其才
1991年,我们公司在深圳创立,当时深圳的香料产业基础为零,可现在,我们已经成为全国香料行业的龙头,即将在香港上市,成为全球第五家、中国第一家业内上市公司,这么快的发展,为什么?因为深圳的创业环境。
我们公司280多名员工全都来自五湖四海,五湖四海为的就是没有拉帮结派和内耗,我们一个小企业,15年时间资产就超过3亿元,年利税过亿元。我们公司这样的速度在深圳不算什么,很多高科技企业例如华为、中兴等都是在深圳“第二次创业”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时间都很短,速度都很快。如果在新的时代继续保持人才吸引力,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平台,还需要深圳继续深入地改革创新。
黄伟
龙岗区团委书记
为青年创新发展提供平台
为了让青年建设者们多一个交流的平台,有个放松的场所,龙岗区团委在布吉罗岗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大家乐”舞台,这是一个凝聚青年,丰富青年业余生活的有效平台。自“大家乐”舞台在各社区广泛开始后,龙岗村(社区)建团委数由1997年初的12个增加到现在的28个,在册团员由不足4万人发展到12万人,约占全市在册团员总数的45%。
现在很多青年在工作之余都渴求释放自己的能量,轻松自己的心情。共青团组织根据实际,开展各项活动,并在香港社工服务影响之下,于1997年成立全市第一家镇级义工联,随后义工的广泛发展,全区注册义工已超过5000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断提升青年综合素质以及发展创新能力。
汪浩:
深圳市脉山龙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创新服务先于赚钱
1995年,带着毕业后就业困难的困惑,我绕道上海来到深圳,寻找就业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来到深圳后,我珍惜找到的工作,拼命干活。1997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自主创业。